《千年庭院·余秋雨》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庭院 余秋雨 ①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②眼前出现了一堵长长的旧墙,围住了很多灰褐色的老式房舍,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庭院,不知怎么撞到了我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大知道的某个层面。这个层面好像并不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培植起来的。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了自己。自己是什么?是一个神秘的庭院。哪一天你不小心一脚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来了,觉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现在的住舍还要亲切,那就是你自己。 ③我在这个庭院里摸到一块石碑,凭着最后一点微弱的天光,我一眼就认出了那四个大字:岳麓书院。 ④这个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我一直在想,历史上一切比较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重视教育,他们办起教育来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经济实力,当然会像模像样,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书院的出现实在是一批高智商的文化构想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成果,它既保持了一种清风朗朗的文化理想。又大体符合中国国情,上可摩天,下可接地,与历史上大量不切实际的文化空想和终于流于世俗的短期行为都不一样,实在可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让人赞叹不已的创举。中国名山间出现过的书院很多,延续状态最好、也最有名望的是岳麓书院和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⑤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 ⑥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 ⑦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向政府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保育员却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中的人物,结果,直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⑧为此,在各种豪情壮志一一消退,一次次人生试验都未见多少成果之后,我和许多中国文化人一样,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分看作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不否认,我对自己老师的尊敬和对自己学生的偏护有时会到盲目的地步。我是个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因此,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喊: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 ⑨不仅仅是一个亲热的称呼。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这一句中的“撒落”运用比拟手法,非常形象贴切,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处境。 B. 作者在第二段介绍这个特别的庭院,并对其进行描写,直在第三段才指出自己看到的庭院是岳麓书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C.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因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 D. 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对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前的庭院所蕴含的精神的探讨,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 2. 文章第⑦段引用国外的一条新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理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千年庭院·余秋雨》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引用具体事例,说明上文的观点,使文章形象生动;为后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丰富了文章内容,给读者以启发。 3. 在理想主义遭到打击和消退后,中国的文化人应当坚守教育这块圣地,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对自己神圣责任的坚守,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作品情节内容、又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再逐项分析,注意细节。本题要求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本文以记叙为主”表述错误,文章由书院谈及教育问题,以议论为主;此外“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不合文意,第四段中“但为什么没有一种官学能像岳麓书院那样长久呢?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宏文馆、崇文馆、国子学等等都是官学,但政府对这些官学投注了太多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严,而政府控制一严又必然导致繁项哲学和形式主义成风,教育多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作为一项独立事业的自身品格却失落了。说是教育,却着力于实利、着意于空名、着眼于官场,这便是中国历代官学的通病,也是无数有关重视教育的慷慨表态,最终都无法落实的原因”只是对古代官学办学方式进行了批评,并不代表着教育被冷淡,“表达了对教育被冷淡的委婉批评”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从内容、结构、主旨效果等角度综合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七段写的是当劫匪闯入时保育员镇定地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让孩子们免受心灵伤害,强调了教育和教师工作的内涵;从结构方面分析,第七段属于中间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教育是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的观点,又为下文关于教育的坚守的议论做了铺垫;从表达效果来看,引用具体事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情节典型生动、吸引读者,并能引发读者思考。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和对主旨的探究思考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含义,看这句话有没有比喻义、引申义。了解文章写作思路,结合全文领会文章的主旨。本文由岳麓书院写起,主体谈的是教育问题,“不,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这里的“庭院”代表文化理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是文化的根基,虽遭摧残,迫害,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动摇;“文化传代的游戏”即教育,这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延续性;“至于游戏的终局,我们都不要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重在过程,接受文化,传递文化,让学生领略人格内涵,教师要有自己神圣责任的坚守,不管社会世事如何变化,不管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应当放弃。考生根据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中“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 (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
|
录入时间:2021-03-11 10: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