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等拆迁·伍中正》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宋玉生去看变电站。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然后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宋村小学。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 房屋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 小说运用语言、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形象地刻画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 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生相。 2. 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这样叙事的好处。 3. 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谈谈你的认识。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我就等拆迁·伍中正》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的叙事方式,用第三人称叙述宋玉生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希图一夜暴富,渴望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现状令人深思。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思想的改变。 3. 符合农民子女上大学急需学费的实际情况;下一代人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需要摆脱上一代人不思进取变革一味等靠、依赖的懒惰思想;宋玉生坟头的鞭炮声,反应了后代人的思想醒悟, 是“宋家宝的提议好”的事实印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错误,文中没有这个意思,从文中来看,“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这应是宋玉生盼望拆迁的直接原因,“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拔高了人物形象。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这样叙事的好处”,然后思考“叙事角度”指的是什么,常见的叙事角度包括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意识流、第二人称叙事、主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次要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以及上述叙事方式的组合体,再看文中采取第几人称叙事,所叙何事。从文中来看,小说中运用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的叙事方式,前半部分采用第三人称,主要讲述宋玉生的故事,写宋玉生对拆迁的渴望,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人物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小说最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思想的改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结合作品谈谈对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的认识。答题时,先在文章中找到“宋家宝的提议”,然后在文章找出认为能证明“提议好”的相关内容,阐述认为好的理由。宋家宝提议在文章倒数第八段。宋玉生等了一辈子拆迁,却在拆迁协议签了当天晚上死去。他死去之后,村主任宋家宝早村委会上提议“把宋玉生的拆迁放款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宋家宝的提议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宋家宝的提议是将宋玉生的拆迁款作为村里的教育基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就拿出部分作为学费,符合村民子女上大学急需学费的实际情况。宋玉生等了一辈子拆迁,房子越来越破,也不愿意修,是不思进取,一味等靠的懒惰思想在作祟。与其生活在一个村子的下一代避免出现类似情况,下一代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宋玉生等了一辈子的拆迁款用作教育下一代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资金,更具有实用性。文章最后说“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我就是拿着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我”毕业后,就在宋村小学,教育宋村的孩子好好读书,还告诉孩子们“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还有每年清明,“我”都会“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感谢宋玉生老人对“我们”求学路上的帮助。这鞭炮声反映了“我们”这些后代人思想的醒悟,也是“宋家宝的提议好”的事实印证。 |
|
录入时间:2021-03-12 09:3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