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边家珍》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摘编自边家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学史上,今文经是指以今文(汉隶)写成的书籍,古文经是指以古文(籀书)写成的书籍。 B.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大篆和小篆,字体屡经变迁。 C. “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 D. 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指出经学史上素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B. 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与“今文”、“古文经”与“今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C. 文章不仅分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其重要影响。 D. 文章思路清晰,在论述今文经学的研究特点时举出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说理充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文经虽然大多是汉人写的,依据的底本好,但其中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 B.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化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易于书写的特点。 C. 今文经学不泥古,善挖掘新意的治学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D. 古文经学家具有实证色彩的朴实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的治学者树立了典范。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边家珍》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要求选出“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书籍”扩大了范围,应为“经书”,且不同历史阶段所指也不同,“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指以今文(汉隶)和古文(籀书)写成的经文;后来的古文经指“用战国古字写的”,战国时的文字不仅包括大篆,还包括“晚周古文”。B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的,而非战国时代产生的。D项,“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因果倒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说法错误,文章先论述“今文经学”,后论述“古文经学”。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无中生有,文中只谈到文字“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没有谈到舛错字的多少。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
录入时间:2021-03-14 09:0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