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吴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 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 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槃礴”, 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摘编自吴靖《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享受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这是一种不执于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的审美。 B. 圣哲之人采取观照态度来探究天地之美与万物,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跨越。 C. 庄子认为在人为审美判断之下的“混沌”之美是具有“无状”“无象”“无美”的大美。 D. 中国艺术思想强调画家应该不拘囿于世俗陋习,实现艺与道相通,才能画出大美之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庄子的审美与创造展开分析,蕴含着庄子哲学在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中产生的理念。 B. 文章引用康德的话论证了庄子审美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强调精神的自由与审美心理的无目的性。 C. 文章多处引用庄子的著作进行论证,展现出庄子哲学在美学、宇宙、艺术等方面强大的生命力。 D. 文章将庄子哲学与物理学相联系,论证了当代科学前沿受“混沌”思想的影响,角度新颖独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的审美打破了早期人类对自然恐惧或崇拜的心理,洞察到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是道家思想的延伸。 B.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揭示了庄子物我浑一、主客同体的态度,这与“游”的审美内涵是互相贯通的。 C. 庄子的人生态度中带有审美的精神自由,本无怀对艺术的认知之心,但总能对艺术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 D. “混沌”是规则和秩序,事物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都难以逾越它,庄子巧妙将非线性现象摆出,带有朴素唯物观。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吴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跨越”错误,原文是“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并没有脱离老子的思想; C项,“在人为审美判断之下”错误,原文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 D 项,“中国艺术思想”错误,原文是“在庄子看来”,是庄子的哲学思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审美心理的无目的性”错误。原文是说“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事物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都难以逾越它,庄子巧妙将非线性现象摆出”错误。原文是说“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是强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难逾越关系,是两者的关系,没有提到第三方“混沌”的存在。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
|
录入时间:2021-02-04 11:2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