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吕思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吕思勉 ①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 ②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但世事不会完全相同,用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之理?所以愤激的人说道:历史是足以误事的。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 ③历史知识足以误事之言,并不能说它不对。然而没有历史知识,亦未尝不误事。当袁世凯想做皇帝时,先由筹安会诸人列名发出通电,说要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的国体问题,到底君主民主,孰为适宜?当时大家看见这个通电,就说:袁世凯想做皇帝了。我以为生于现今世界,而还想做皇帝;还想推戴人家做皇帝;除非目不识丁而全不知天南地北的人,不至于此。然而后来,事情一层层披露出来,竟真的如此,这不是一件奇事么?此无他,还是缺乏历史知识。据这件事情看来,历史知识是不会误事的,所以误事,还是苦于历史知识的不足。袁世凯和筹安会中人,想做皇帝,想推戴人家做皇帝时,何尝没有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如此做成的;推戴人家做皇帝,是如此而成功的;岂能说是没有?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反对的人,自然不会没有的,然而据历史上的成例推测,岂不可期其软化?即有少数人不肯软化,又岂不可望其削平?这个,据着他们仅有的、一偏的历史知识推测,自亦可以作此断案,自不免于希冀侥幸。倘使他们再多读一些近代的外国历史;倘使他们的心思再能用得深一点,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符的甚多,未可轻易地执着前事以推断后事;他们自然不至于有此失着了。所以说: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 ④历史上成功的,大家所认为好的事情,既不能摹仿;据历史上的成例,以推断事情,又易陷于错误;而没有历史知识,又要误事;然则如何是好呢?须知道:应付事情,最紧要的,是要注意于学与术之别。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浅薄的人往往说:我能够应付就得了,事物的真相,管它干嘛?殊不知你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 ⑤我们要用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听他的出身?为什么要打听他的经历?岂不以一个人的性格、才能等等,就是他的出身、经历等等微信公众号:语文考试助力造成的。我们试再反躬自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子的我,岂不和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我的职业,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放眼纵观:我们所认得的人,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读书的人多少有些迂腐气;做官的人多少有些官僚气;生意人多少有些市侩气;白相人多少有些流氓气;这是为什么?他们是生来如此的么?然而中国的社会,为什么和欧洲不同?欧洲的社会,为什么和日本不同?甚而至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朝鲜不同;就中国的社会,南北风气亦不能尽同;其故安在?就可以深长思了。寻常人对于一切事物,大都不甚深求,所以觉得不成问题。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于极远之世的。固然,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总不能真正寻根究底,然而多知道一些,毕竟要好一些,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 (选自《历史研究法》,见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第②段提出的“历史是前车之鉴”“历史是足以误事的”两种看法各有理由,请对这些理由加以概述。 2.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3.以下对第④段中“学”与“术”两个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用来寻找事物真相的被称为“学”。 B. 用来应付事物方法的被称为“术”。 C. 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 D. “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 4.下面是对第①段“研究历史的作用”的回答,依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就越能鉴往知来。 B. 研究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 C. 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 D. 研究历史,能促进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因。 5.第⑤段中,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请对例证的运用进行评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吕思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①前人做事成功,后人可效法;前人失败,后人引以为戒,所以历史是前车之鉴。②世事不同,用前人办法解决当下问题,易为成见所蔽,所以历史足以误事。 2.第③段开篇亮出“没有历史知识未尝不误事”的观点,是对第②段有人认为“历史知识足以误事”这个观点的纠偏。然后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最后得出“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 3.D 4.C 5.本段以“用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作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作者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对这些现象不停发问,引发人们思考,也使其观点水到渠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题干要求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文中“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是“历史是前车之鉴”的理由,而“历史是足以误事的”理由为“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需要注意的是题干要求“概括”,所以必须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进行简练概括,而不能照抄原文。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段落的行文思路,从内容观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这样写的目的和效果。 答题时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怎么写(运用举例论证)、写了什么(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写得如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与开篇“没有历史知识未尝不误事”的观点相照应,对第二段有人认为“历史知识足以误事”的观点进行纠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文中,“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 D项,“‘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分析错误,通过原文“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可知两者的关系为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没有“学”,也就没有正确的“术”,所以两者并不是一对矛盾关系。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C项,“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的结论错误,从文中“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可知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有时也容易误事。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析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题干要求的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评析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上的优点或缺点。 题干提出的评析对象是“第五段的例证运用”,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所以针对第五段运用的举例论证,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五段运用了以“用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有力地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作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的观点。最后针对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的效果上进行评析:这些例证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而且作者在例证中还运用了不断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引发读者思考,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
|
录入时间:2021-02-04 11:4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