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备课
试卷
开通VIP
登录
注册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试题集锦
高中历史试题集锦栏目为您精选高中历史优质试题供您教学和学习使用。
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
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一带一路”战略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肯定与支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主要有( ) ①经济利益 ②领土争端 ③民族、宗教问题 ④霸权主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之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滥炸。这表明( )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北约履行正义职责 C.南联盟威
苏联解体后,东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这些状况( ) A.源于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B.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C.反映出冷战后国际力量的失衡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2008年初肯德基在早餐时段开始卖油条,一些汉堡店也开始迎合各地民众口味而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汉堡店还提供新式文化空间,供当地青年学生聊天、读书、看报……这些现象表明( ) A.全球化促进多
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这反映出互联网( ) A.改变了人们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直接源于( ) A.各国之间经济上的依存 B.东西文明相互交流融汇 C.各国生产和销售连成一体 D.交通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下面漫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 A.发展中国家发挥了主导作用
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 ∶1,而2000年是74 ∶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
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那
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所有这些表明( ) A.世界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
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有( ) ①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 ②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 ③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东南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反映了( ) A.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C.第三世界经济地位有所改善 D.国际经济秩序出现转折
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武装起义,其性质是( ) A.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独立运动 B.社会动乱 C.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D.反革命暴乱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取得独立。领导印度、埃及和古巴人民获得民族解放的领导人分别是( ) A.尼赫鲁、纳赛尔、卡斯特罗 B.尼赫鲁、卡斯特罗、纳赛尔 C.苏加诺
据统计,1960~1976年,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共有628家西方国家投资的企业被当地人民接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国际政治格局变更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全面崩溃,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些历史事件有( ) ①埃及独立 ②加纳的独立 ③阿尔及利亚独立 ④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A.①②③ B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直接打击了美国霸权的是( ) A.阿尔及利亚独立 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胜利 C.加纳独立 D.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改革都没有解决(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C.和资本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
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
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这表明( ) 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 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
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七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她说的“安全网”是指( ) A.社会保障体系 B.强化国防保障 C.
美元与黄金的关系,经历了从二战后初期的“挂钩”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脱钩”。这一变化说明了( ) A.美元不再是国际支付手段 B.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衰落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瓦解 D.美国与其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弟情谊。”这种诉求主要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 A.种族歧视严重 B.阶级矛盾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却日趋复杂化。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 ①“福利国家”的出现 ②科技革命的影响 ③第三产业的崛起 ④高等教育大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
网上购物以其商品信息量大、可选范围广、成本低、消费者主动性强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表明( ) A.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得以复兴 C.互
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念是( ) A.计划经济 B.自由放任 C.重商主义 D.国家干预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
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 A.绥靖政策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 C.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D.苏联参战加强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C.英、苏面临着共同敌人
之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主要是基于( ) A.苏、德实力对比的变化 B.欧洲战场实力对比的变化 C.美、英、苏与德、意实力对比的变化 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实力对比的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丘吉尔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重大事件”应该是
“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中,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日本天皇的这段话从根本上说明了( ) A.中国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B.日本天皇预测到日本的失败 C.日本在重复拿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
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 ) A.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B.巴黎和会上
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的是( ) A.印度的甘地 B.埃及的扎格鲁尔 C.尼加拉瓜的桑地诺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________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 A.1910年 B.1917年 C.1921年 D.1934年
“华夫脱”是阿拉伯语“代表团”的音译。华夫脱党的创始人是( ) A.甘地 B.卡德纳斯 C.扎格鲁尔 D.马尔萨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与扎格鲁尔领导的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相似点不包括( ) A.发生时期 B.反对国家 C.斗争背景 D.所在大洲
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______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 ) A.英国 B.法国 C.荷兰 D.西班牙
有人这样描述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 ) A.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B.参加
下列是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 ) A.发动群众展开抗税斗争 B.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C.抵制英货恢复手工纺织 D.抵制英国的立法机关和法
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
《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此,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36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规定:“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规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经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
在俄国历史上因为一次革命造成了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下列有关这次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成功促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先后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结果 B.都是帝国主义宰割殖民地的结果 C.帝国主义
20世纪30年代,国联威望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B.无力制止法西斯侵略 C.自身局限性日渐暴露 D.法西斯国家肆意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的参战 B.日本的参战 C.美、中等国的参战 D.巴西的参战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
电影《我的1919》讲述的是中国年轻的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据理力争的感人故事。那么,顾维钧在会议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 A.战胜国与战败国代表在会上发生激烈争吵 B.苏俄代
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D.维护民
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上述计划( ) A.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 B.反映出世界已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19世纪末,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 A.利用宗教为旗帜 B.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C.举行政治总罢工 D.资产阶级的政党斗争
1881年,某国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反抗英国侵略者。这个国家是( ) A.苏丹 B.埃及 C.埃塞俄比亚 D.巴西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重建的使命”对19世纪末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亚洲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下列事件与“争取民主”有关的是( ) ①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②伊朗的立宪革命 ③印度
在拉美独立运动初期,面临的有利国际环境是( ) A.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B.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势力开始衰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 D.拿破仑与反法联盟的战争正在进行
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官吏“把自己留居殖民地时期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永远不会再有的幸福时代,如果这些年代里不置些财产,就会成为笑柄”。这句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拉美地区物产丰富 B.西班牙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这是因为( ) ①大地产制的存在 ②政治上普遍出现的独裁局面 ③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④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普遍建立了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指( ) A.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
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 ) A.荷兰 B.德国 C.法国 D.西班牙
19世纪末,许多国家成为某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生产国,如:埃及生产棉花,巴西种植咖啡和橡胶,智利出产硝酸盐、铜,玻利维亚生产锡等。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 B.反映出殖民地经济越
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
早期殖民扩展对西欧资本主义的重大作用是( ) 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丰厚的利润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 A.美国金融的崛起 B.荷兰商业的繁华 C.殖民霸权的更替 D.英国工业革命
在光荣革命前,英国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30%,美洲则增长到近58%。材料说明( )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贸易结构 C
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第②段的殖民强国有荷兰、英国、美国等 C.第③段
《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这在本质
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
1848年,两个德国人向全世界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这种“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产生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依据是( ) A.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的掠夺引发世界大战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825年,一位欧洲思想家自费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这位思想家的行为( ) ①反映出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思考
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 A.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前人的理论成果 C.工人阶级的斗争 D.马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工厂,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实质是( ) A.生产组织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动力方面影响深远的成就是( ) 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 C.瓦特蒸汽机 D.发电机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前提是( )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C.自然科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
美国某历史学家认为:“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对“创造性的胜利”诠释正确的是( ) A.诞生了西方首个宪政文献 B.开启了代议制民主模式 C.成功实践了自由主义
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 )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C.确立三权分
近代法国政体更换频繁,1789~1875年间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 A.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D.政治体制
下图为某书局部目录,此部分涉及的内容是( ) 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统一形势157 三、俾斯麦其人168 四、铁血宰相192 五、王朝战争与第二帝国的建立202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美国
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上述材料反映的主张是( ) A.天赋人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主权在民说 D.三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这段材料说明启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 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英国天主教神父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宣称:“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上的幸福。”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强调人和人
12~13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古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许多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也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
由下表中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可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
16世纪初,佛罗伦萨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 A.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 B.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 C.欧洲市场联系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 ) A.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B.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 C.重视发
从1500年到1600年这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 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C.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D.引发了价格
1493年,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线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线东则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这一史实主要可用来论证新航路开辟促成了( ) A.全球性
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多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
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
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一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为二。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
1519年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时,船队共5艘船,280名船员,总计费用830多万马拉维迪斯(当时西班牙货币单位)。庞大的费用私人难以募集,而西班牙国王投资占75%。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官方支持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玛雅人社会组织以农村公社为基本单位,土地为公社所有,定期分给各家族使用,产品归用户所有。贵族则占有较多和较好的土地,尤其是果园、可可园,已成为他们的固定财产。农民必须负担贡赋和徭役,为贵族耕作,向国家
下列属于玛雅人的成就的是( ) ①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②采用20进制 ③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④发明了“浮动园地”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天的( ) A.墨西哥地区 B.秘鲁地区 C.阿根廷地区 D.海地地区
下列有关阿兹特克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兴起于14世纪 ②15世纪初达到鼎盛 ③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④被征服者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印加人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编制了太阳历;同时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天,共365天。每4年另加6天。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今天的( ) A.埃塞俄比亚 B.埃及 C.肯尼亚 D.秘鲁
在加纳,国王死后用奴隶殉葬,祭司杀奴隶祭奠,金矿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存在奴隶买卖。这反映了在加纳( ) A.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B.宗教祭祀活动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奴隶制广泛存在
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下列有关对桑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中央集权 ②扩大对外贸易 ③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④鼓励文化发展 A.②③④
历史上日本可以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有利条件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B.中华文明的先进 C.中国社会政治安定,政府开明 D.日本的造船、航海技术比较发达
1784年,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一枚金印,上有“汉委奴国王”五字。史学界认为金印为东汉光武帝所赐。这一发现最能为下列哪一结论提供实证( ) A.古代日本文明发展程度要落后于中国 B.古代日本至少在汉
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3世纪,信奉基督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B.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C.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
“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在我国也叫回回历或回历,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 A.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
“安拉为你创造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与此相关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阿拉伯文学史》中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达 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
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
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才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 A.兼收并蓄 B.独创特点 C.全盘西化 D.沟通桥梁
乡村共同体理念是理解西欧中世纪乡村社会的钥匙,作为精神遗产则穿越了时空,影响深远。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 ) A.人民公社 B.庄园 C.手工工场 D.大种植园
下列关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里生活着领主和佃户,佃户要向国王缴纳租税 B.在领主统治之下,这里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C.这里的土地分为“直领地”和“份地
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 )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
“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
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
1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教育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设置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
《查士丁尼法典》包括了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新法典》收编了查士丁尼本人执政时期的法令。以上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 B.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
“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的封君又可以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这一现象出现在( ) A.古代希腊 B.古代日本 C.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D.
拉丁语是古代罗马人使用的语言,现在很多语种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都从拉丁语衍化而来。这说明( ) A.古罗马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B.古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古罗马人有很强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增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②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
“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海,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
在罗马共和国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后来沉重打击奴隶制度,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的是( ) A.征服西班牙 B.征服法国 C.斯巴达克起义
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帝国。其中,地跨欧亚非三洲,使地中海一度成为其内海,与中国汉朝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波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的扩展方向是( ) A.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B.希腊和巴勒斯坦 C.叙利亚和罗马 D.印度和希腊
亚历山大东征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2世纪晚期 B.公元前5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晚期 D.公元前4世纪晚期
下列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阻断了各文明之间的往来 B.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 C.既有暴力与压迫,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诞生了( )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人民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这部法典诞生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
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 ) A.青铜器 B.金字塔 C.《汉谟拉比法典》 D.种姓制度
某旅行社为配合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佛教文化,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人类结束了野蛮时代后,大河流域地区往往率先进入文明时代。下图的文明成果产生在( ) A.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B.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 C.恒河、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 D.黄河流域的中国
有历史学家曾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狭窄的一隅,生活着500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材料反映
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有(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形成 ③文字的出现 ④农业的产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印度总理莫迪祖上三代都在当地经营一个小杂货铺,家境虽称不上小康,但也算丰衣足食。如果按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他的家族应该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婆罗门
1981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
195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下面是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 D
“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 A.社会发展的根
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进出口贸易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
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谷牧这番话旨
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布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
1998年6月,国务院决定,党政机关停止实行40多年的实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7月1日,在中国一直延续实行的住房福利制宣告结束。此改革( ) A.实际上有违社会公平 B.适
《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说:“科学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工作,为我国夺得了这项理论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这一杰出的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进了一大步,为生命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
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 ) A.“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 B.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工业“大跃进”局面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
阅读下面《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
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入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
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 ) A.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资源配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当时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
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
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注:“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抗
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
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
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
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打击封建地主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 A.日本
下图是我国抗战时期名为《共荣圈》的漫画,其主旨是( ) A.揭露日军虚假宣传的本质 B.丑化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 C.美化日本的侵略行为 D.揭示日本侵略者必将灭亡的结局
1933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1935年12月,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1936年8月,中共向国民党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 A.南昌起义时 B.九一八事
下图是某同学在西安拍摄的“西安事变旧址”照片。她在这张照片下面写了一句评价的话,下列最合适的一句是( ) A.西安事变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配合抗日战争发动的事变 B.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
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20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
“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 A.领导秋收起义 B.夺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 C.清除党内右倾错误 D.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 A.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
1935~193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为日本的1.8倍,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对此评价说:“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其中,“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 A.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口号 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 C.红军长征 D.重庆谈判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
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
阅读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 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该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停滞不前 B.发展迅速 C.分布在沿海地区 D.轻重比例失调
袁世凯死后,控制我国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的军阀是( ) A.直系军阀 B.皖系军阀 C.奉系军阀 D.桂系军阀
它的签订是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以国家利益为代价争取日本支持的结果,条约使我国丧失了大量权益,同时也为袁世凯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它”是( )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它们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 A.驱除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其实质意义在于( ) A.明确了人民的权利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
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太平天国运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下列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应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是指康有为( ) A.主张维新变法 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D.依靠清朝官员支持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
奕訢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 A.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 D.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司法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C.清政府不听话 D.外国商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否定 B.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指( )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元朝 D.明朝
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
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立军机处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八股取士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
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朝封建制度
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转轮排字,资本投入是增加了,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后来转轮也慢慢消失了。这表明了当时( ) A.劳动力过剩 B.轻视科技发明 C.
南宋诗人陆游在《历代诗馀》中评论某宋代词人时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诸歌词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他所评论的词人应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关汉卿 D.苏轼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 ) A.通过文化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做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 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佃户源于破产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隋唐时期 B.宋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
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这反映了( ) A.农业发达 B.手工业发达 C.商业发达 D.对外贸易繁荣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反映出宋代( ) A.商业政策比较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 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1271年元朝建立,国号取自《周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下列关于元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吉思汗率军灭金后,建立元朝 B.在元朝军队的进攻下,北宋灭亡 C.元朝的建立者采纳汉朝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他们(蒙古人)还能保持自身的特点,因为游牧生活的经历使他们在语言、习惯和法律方面与其臣民相分离。”元朝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政策是( ) A.行省制度 B.驿站制度 C.宣政院制度 D.“四等人制”
《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下列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元代实行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其所撰《燕宾馆》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作者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 A.南方人不
在金朝,“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①职官的代称;②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③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④户制;⑤世袭爵衔。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寓兵于农 C.仿宋而制 D.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
公元965年,宋太祖挑选各地精锐编入禁军后,剩下的留在当地组建厢军,厢军数量很大,但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该政策的目的是( ) A.壮大地方军事力量 B.保持中央对地方的
下表是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的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版。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版。”这说明( )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
“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 A.屈原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
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 ) 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 B.儒学复兴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后期
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了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行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
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由重才学到重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
唐朝前期国力鼎盛。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定都今天的( ) A.洛阳 B.西安 C.开封 D.南京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北朝的5个政权中,内政修明,国力逐渐占据优势,为隋的统一打下基础的是( ) A.北魏 B.东魏 C.北周 D.北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
与成语“三顾茅庐”相关的历史人物建立的政权定都于( ) A.洛阳 B.成都 C.南京 D.西安
人口迁徙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改变,对下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3世纪时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A.关中人口大量迁出,导致了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 B.扬州人口大量迁入,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
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
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君权神授 C.皇帝独尊 D.家天下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C.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D.促进大秦帝国
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推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一制度( ) A.官员在其辖区内具有较大独立性 B.皇帝依据血缘亲疏授以官职 C.子子孙孙世代继承其地位和权力 D.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D.在中央建立三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段记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唐太宗贞观之治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
商鞅要求:“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主要目的是( )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
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A.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C.确定中华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 B.开发边疆地区 C.保障贵族集
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若研究胎壁薄如蛋壳的“蛋壳陶”,最应该参观的文化馆是( ) A.大汶口文化展馆 B.仰韶文化展馆 C.红山文化展馆 D.龙山文化展馆
《三国与西晋》教材知识填空题
《红军长征》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社会的变化》教材知识填空题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材知识填空题
《明至清中叶的小说与戏曲》教材知识填空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科技》教材知识填空题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教材知识填空题
《三国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材知识填空题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与西夏》教材知识填空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材知识填空题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教材知识填空题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重心南移》教材知识填空题
《局部抗战》教材知识填空题
《开眼看世界》教材知识填空题
《十六国与北朝》教材知识填空题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材知识填空题
《人民政权的巩固》教材知识填空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教材知识填空题
《全面抗战的开始》教材知识填空题
《百家争鸣》教材知识填空题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教材知识填空题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教材知识填空题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教材知识填空题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教材知识填空题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材知识填空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材知识填空题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教材知识填空题
《选官制度》教材知识填空题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材知识填空题
《儒学的复兴》教材知识填空题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教材知识填空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教材知识填空题
《太平天国运动》教材知识填空题
《东汉的兴衰》教材知识填空题
《东方主战场》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文学艺术》教材知识填空题
《王安石变法》教材知识填空题
《洋务运动》教材知识填空题
《两汉的文化》教材知识填空题
《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教材知识填空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知识填空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教材知识填空题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教材知识填空题
《民国初年的新气象》教材知识填空题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材知识填空题
《从部落到国家》教材知识填空题
《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知识填空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材知识填空题
《改革开放进程》教材知识填空题
《瓜分中国的狂潮》教材知识填空题
《孔子和老子》教材知识填空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材知识填空题
《八国联军侵华》教材知识填空题
《三省六部制》教材知识填空题
《统治危机的初显》教材知识填空题
《秦朝的暴政与灭亡》教材知识填空题
《明至清中叶的科技》教材知识填空题
《秦的统一》教材知识填空题
《金朝入主中原》教材知识填空题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教材知识填空题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材知识填空题
《东晋与南朝》教材知识填空题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教材知识填空题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教材知识填空题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教材知识填空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材知识填空题
《两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教材知识填空题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教材知识填空题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教材知识填空题
《赋税制度》教材知识填空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知识填空题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教材知识填空题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教材知识填空题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教材知识填空题
《两次鸦片战争》教材知识填空题
《商和西周》教材知识填空题
《正面战场的抗战》教材知识填空题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教材知识填空题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教材知识填空题
《辽宋夏金元的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材知识填空题
《南宋的偏安》教材知识填空题
《伟大的建设成就》教材知识填空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教材知识填空题
《疆域的奠定》教材知识填空题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材知识填空题
《义和团运动》教材知识填空题
《三国至隋唐的科技》教材知识填空题
《隋朝兴亡》教材知识填空题
《戊戌维新运动》教材知识填空题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教材知识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