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3 《分类与整理》说课稿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获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课标将“分类”放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新修订的内容,教材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与原一年级下册统计合编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为后续的统计教学积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经验。
(三)编写意图
例1的情境和小精灵的话揭示了分类的含义,给出了分类的标准(不同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分类的目的─—计数,从而体现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例1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一是先分类再计数;二是边分边数同时画象形统计图;三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类似于统计表)。虽然这里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计数的结果是相同的,体现了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分类计数后,让学生对计数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体现了完整的统计过程。教材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分”的问题,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起到了“做一做”的巩固作用。
二、谙熟学情, 因材施教
一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能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对分类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简单的学习能力,但独立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归纳呈现结果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设计活动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直观感知、经历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统计活动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把握教材,确定目标
基于对课标、教材的研读领会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设定以下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二)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的数据。
(三)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依据学情 巧定方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探究,动手操作实践,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新理念。通过观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
五、环环相扣 精心设计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导入时利用派送礼物的方 3 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老师一共带来了几件礼物? “你是怎样知道的?”这样把学生带入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质疑: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一共有几件礼物的问题,真了不起,说说这些方法不同点在什么地方?(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接着教师及时总结,无论是按颜色,还是按大小来分,都是把这些礼物进行了分类。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由此引出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体验操作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