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进一步了解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注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境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 “桃花” 在课堂上的开放;等体积的气体、液体的压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学生表演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第四:实验探究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并设计增加“微粒构成物质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实验
【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棉签、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