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家乡新变化》说课稿2
把握整个单元的命脉和学生的认知起点,我确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访问、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重、难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生活的感“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受,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发展中生活。”
本课需要两课时教学。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组合成探究小组,依提纲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调查、访问。2、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访问、调查,并依据学情制作课件。
三、学情分析
通过从一、二年级《品德与社会》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对家乡的变化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家乡的变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学中,要善于采取对比的方法组织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回忆、对比、分析、归纳、实验等过程中形成对家乡的热爱,注重学法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课堂中鼓励他们大胆调查、勤与思考、勇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调查、归纳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探究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教法、学法的设计
预设的教法:本课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学生的汇报交流为主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法,引导儿童了解并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预设的学法:新课标指出“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学生主要采用分组合作交流、大组对话、辩论等方法感受家乡的变化,这样设计使儿童得到情感、态度的体验,丰富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建构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流程
新课标提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本课教学我预设了三大版块:一、情境导入,引发共鸣;二、自主合作,真诚对话;三、实践探究,升华情感。
首先谈谈情境导入,引发共鸣这一版块。
在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家乡崭新面貌的优美图片,有是个七星广场的雄姿,包括夜幕下的广场和人们在广场晨练的情景,有引江水利枢纽工程的概貌,有秀丽的海陵公园,还有近几年崛起的酒店、商城。根据儿童直观感性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用图片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
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学生是那么的熟悉,不由得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设计更容易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的储备,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入情入境,释放自己的情感,品味家乡之美。
接着有机播放学生调查、访问的录象片段,以“衣、食、住、行”等方面为切入口,回忆家乡的过去,,并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事物、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呈现出来,与江都的现在形成今昔对比,再次获得感悟和认知。这一设计意图是以儿童为本,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在观看调查访问的录象片段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相机小组汇报“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调查表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用学生真切的感受、翔实的材料,通过体验和感悟明了家乡变化之大,为热爱家乡的情感的萌发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体现了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发展的习惯。在初步感知家乡的变化后,
“为什么家乡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我会启发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是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政策下使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这样设计就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挖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谜团。以上图片的对照、数据的对比、录象的播放和调查汇报,使学生感悟到家乡新旧的对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现,学生的体验与情感一直交织在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兴趣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基于对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情感而表现出来一定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它是学生自己对教育对自己客观要求的反映。同时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知活动,促进学习。在引导学生进行“家乡也有不尽人意处”第二大环节学习时,我会指导学生述说自己的困惑:家乡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从而归纳生成正反两大观点“家乡变化好处多”和“家乡变化烦恼多”,进而组织辩论赛。接着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参与正反方的辩论,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这样设计是源于“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辩论中,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情的流露。这种发自孩子内心的感悟比教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把生成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会让我们看到真情的互动、智慧的火花。儿童自主辩论,也迁移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