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
||
知识点详情 | ||
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 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 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 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