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诫子书 |
||
知识点详情 | ||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汉中,后任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诸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型。 2.题解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这也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重点字词 1.夫君子之行(行:行为,操守。)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俭以养德(俭:节俭。养:培养。) 4.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明确。志:志向。) 5.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6.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才:才干。) 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8.险躁则不能冶性(险:轻薄。躁:浮躁。冶:修养。性:性情。) 9.年与时驰(年:年龄。时:时光。驰:指迅速逝去。) 10.意与日去(意:意志。日:岁月。去:消失。) 11.遂成枯落(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12.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3.诫子书(诫:劝勉、告诫。书:书信。) ㈡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2.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㈢重点语句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于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 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勤俭并珍惜时间,字里行间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㈡写作特色 ⑴思路明晰,逻辑谨严 ①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②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③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正反论证,逻辑严密,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