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
||
知识点详情 | ||
一、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及其他文章甚多。他的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二、写作背景文章用疑问句的形式做标题,向人们发问,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然后作者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一一道出作者为什么要活着的原因。 三、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è) 飓风(jù) 濒临(bīn) 俯瞰(kàn) 呼号(háo)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 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四、结构层次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五、课文分析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3.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4.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