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2 春望 |
||||||||||||||||||
知识点详情 | ||||||||||||||||||
杜 甫 国①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②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⑤连三月,家书抵⑥万金。 白头搔更短⑦,浑⑧欲不胜簪⑨。 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一、鉴赏探究1.试分析本诗中传达出的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2.、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5.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