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诗词五首-4 赤壁 |
||||||||||||
知识点详情 | ||||||||||||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这首诗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咏史诗: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注释:①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②销:锈蚀。 ③前朝:以前的年代。 ④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⑤铜雀:即铜雀台。 ⑥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一、鉴赏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4.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6.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7.诗人咏史抒怀,借“周郎”表达了那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 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遇。 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第二层意思: 假如我有像周瑜那样的机遇,我也可以取得像周瑜一样的成功,建立丰功伟绩。 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8.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①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②议论入诗,立意新颖,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③咏史抒怀:两种感情兼得 9.读完本诗,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