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
||||||||||||
知识点详情 | ||||||||||||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知识点包括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变化、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和影响、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等部分,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的详情如下: 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推翻了元朝。 政治制度变化1.废除宰相制度 ①目的:为加强皇权。 ②内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影响: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立内阁 ①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职责:明成祖设立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皇帝拥有“批红”权。 ③地位:秘书机构。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 根本原因:宰相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专制皇权。 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频仍的教训。 直接原因:执掌宰相职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2.影响 积极:使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防止权臣专政,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消极: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加剧君主独裁专制。另外,废除丞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有利于宦官乱政。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
|
||||||||||||
典型例题 | ||||||||||||
【第1题】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昏庸无能,败坏风气 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 【第2题】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朱元璋主张君臣应平等相待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第3题】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第4题】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第5题】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