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两极格局 |
||
知识点详情 | ||
冷战与两极格局知识点包括冷战、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两极格局的特点等部分,有关冷战与两极格局的详情如下: 冷战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表现
两极格局1.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1.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对立。 2.美国把称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碍归罪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苏联对此针锋相对,采取相应政策进行对抗,更加强化了双方的对峙局面。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区别:①“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地反共反苏。②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两极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
||
典型例题 | ||
【第1题】
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1948~1968年美国政府财政盈亏示意图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第2题】
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第3题】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