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
||
知识点详情 | ||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知识点包括苏联的发展、苏联的改革、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等部分,有关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的详情如下: 苏联的发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 ①政治和经济领域 A.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B.评价: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思想领域 A.内容: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B.评价: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 A.内容: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B.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改革 A.内容: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B.结果: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苏联的解体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
||
典型例题 | ||
【第1题】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 A.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第2题】
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第3题】
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第4题】
从1965年到1979年,苏联政府先后七次大范围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同时规定对产品“固定收购,超售奖励”。这表明( ) A.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改革重点 B.政府重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C.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解决 D.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 【第5题】
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第6题】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第7题】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七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苏联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