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
知识点详情 | ||||||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知识点包括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根据性状推断后代性别,指导生产实践、伴性遗传与两个遗传定律的关系等部分,有关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详情如下: 推测后代发病率,指导优生优育
根据性状推断后代性别,指导生产实践①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鸡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②家鸡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例如,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杂交,F1中雄鸡为芦花,雌鸡为非芦花。根据羽毛的特征把早期雏鸡的雌雄分开,从而做到养母鸡、多产蛋。 伴性遗传与两个遗传定律的关系伴性遗传既是对两个遗传定律的补充,又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延伸,其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基因随染色体进入配子,不同之处在于两个遗传定律是基因在所有染色体上的遗传现象,而伴性遗传仅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 (1)伴性遗传与基因分离定律的关系 ①伴性遗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此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在形成配子时,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彼此分离。 ②性染色体有同型性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两种组合形式,因此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a.雄性个体中,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b.由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性状的遗传都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也一定要和性别联系起来。 (2)伴性遗传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研究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
||||||
典型例题 | ||||||
【第1题】
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性的性染色体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为ZW)。正常家蚕幼虫的皮肤不透明,由显性基因A控制,“油蚕”幼虫的皮肤透明,由隐性基因a控制,A对a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以下杂交组合方案中,能在幼虫时期根据皮肤特征,区分其后代幼虫雌雄的是( ) A.ZAZA×ZAW B.ZAZA×ZaW C.ZAZa×ZAW D.ZaZa×ZAW 【第2题】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鸡,雌的均为非芦花鸡。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F2。据此推测正确的是( )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B.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与雌鸡中的相应比例相等 C.F2中雄鸡有一种表现型,雌鸡有两种表现型 D.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第3题】
小明家里的一对芦花鸡产卵孵化出的100个雏鸡的羽毛颜色如下图(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下列据图所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鸡的羽毛颜色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羽毛非芦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C.子代母鸡的数量是公鸡的两倍 D.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