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知识点详情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知识点包括法制与法治、从“人治”到“法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五项原则”与全面依法治国等部分,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的详情如下:

法制与法治

(1)含义: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法治是法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良好的法律。

(2)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基本区别

①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②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③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

从“人治”到“法治”

(1)40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法治建

设要为

了人民

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

法治建设要

依靠人民 

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法治建设要

造福人民 

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法治建设要

保护人民 

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①指法律的实体内容符合平等的原则。②指法律的执行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如果法律的内容违反了平等的原则,即使被公平地执行了,结果也不会是平等的。

(2)从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概括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②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③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

(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

(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实施

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

 

发挥的作

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项原则”与全面依法治国

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这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所决定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底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五项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1)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立法要反映人民意志,执法要维护人民权益,司法要接受人民监督,守法要依靠人民拥护。只有人民的权益得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才能得到彰显。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底线。要做到司法公正,就必须真正确立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一手抓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自身法治经验,不断探索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法治建设的初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典型例题
【第1题】  

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指公民在立法、守法和司法上都是平等的。

【第2题】  

材料一 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材料二 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建构以宪法实施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提供指引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首先源自个体对法律的价值认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宪法文化,还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探究] (1)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2)人民与法治是什么关系?

(3)结合材料二,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第3题】  

2018年2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对宪法宣誓誓词作了修改,明确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依法产生后应当进行宪法宣誓。进一步完善宪法宣誓制度,意在(  )

①尊崇宪法地位,强化全民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②推进依宪治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根本保证

③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力

④强化宪法监督,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4题】  

“抢夺公交车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屡出,引发社会热议。有网站就此评论称,永远不要指望三两天的道德教化能唤醒一个装睡的成年人。时下,捍卫公德的舆论批判枪声还不够响亮,制度惩戒和法律问责千万不要一再错过最佳的时序节点。可见,要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需要(  )

①实行全民立法,捍卫社会良知

②摒弃道德教化,唤醒舆论监督

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家国情怀

④运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中政治知识点大全

精品课件网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