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一) 本课数学内容
本课数学内容为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内容解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统计学成为一个重要的数学分支。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八年级进一步学习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判断和预测,形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刻画一组数据的两个常用指标是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6.4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在学习了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即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根据不同的背景要求,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形成多角度认识数据集中趋势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又一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即极差、方差、标准差,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理解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能进行了一些计算和应用。本课时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更为全面地理解方差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和影响,从而能从离散程度对数据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标
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进一步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经历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数据离散程度的分析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更为全面理解方差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和影响,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目标解析
1、通过提供不同实际背景材料,进一步体会极差、方差、标准差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广泛应用,熟练掌握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经历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数据离散程度的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先直观估计极差、方差的方法,再理性计算,提高估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方差不是越小越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认识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和影响,能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重点: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行数据离散程度的分析;全面理解方差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难点:方差(标准差)的应用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统计图中估计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七年级的统计课程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统计活动,感受到了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必要性,并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在本章的前3节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且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单一,认为方差越小越好,为此,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辨析,使学生对这三个统计量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全面地理解方差及应视具体情况分析方差对决策的影响。另外,学生虽然已经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但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一定困难,为此可以从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入手,先直观估计,掌握直观估算的方法再理性计算。
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1、复习基础策略
数学学习是具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知识基础,使新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含义和求法是学习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基础,在(一)复习引入,这一环节中进行复习巩固,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新知的建构,同时有利于基础知识薄弱学生查缺补漏,缩小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差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类比平均数有时候不能代表一组数的平均水平,引出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类比从统计图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出从统计图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使本课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自然地生长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既是原有经验的迁移,又是在原有知识上“再创造”的过程。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3、自主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能充分沟通、合作和支持的课堂环境,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前预习和课上探究、展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帮助,教师对所有学生抱有信心鼓励每一个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与交流,把学习还给学生。
4、信息技术使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直观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特别是把条形统计图转换为散点图,有利于理解估计方差的方法和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复习引入
1、计算数据1,1,4,4,4,7,7.统计量,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随机从甲、乙两块试验田中各抽取100株麦苗测量高度,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结果为:, , , , 则小麦长势比较整齐的试验田是 。
用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稳定性)的步骤——解题模型(板演)
(1)求平均数
(2)求方差
(3)做出判断或决策
3、这节课继续学习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你们想学习什么呢?
设计意图:(1)复习极差、方差、标准差等概念及计算,巩固、深化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尤其是方差的理解,特别是对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再现、巩固已有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通过复习归纳解题模型,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方差的理解和应用,为知识的综合运用做好铺垫;(3)让学生思考这节课想学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路径(数据的集中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问题探究
(三)巩固提高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检测(附页)
(六)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6.4数据的离散程度(2)
解题模型:
1、求平均数 1、文字、表格 折线图 离平均值“近 ”数多,方差小
2、求方差 2、统计图 条形图 离平均值“远 ”数多,方差大
1、方差越小,越稳定
3、做出判断或决策 2、方差越小,不一定越好